有一个寓言故事 宗谱动物们决定建立一所能让学生们学会爬行、飞翔、跑步、游泳与挖...
有一个寓言故事
宗谱动物们决定建立一所能让学生们学会爬行、飞翔、跑步、游泳与挖洞等技巧的学校。因为在哪一门课最为重要的问题上大家意见不统一,所以便决定让所有的学生修相同的课程。兔子擅长跑步,但在游泳课上差点被淹死,此后,他吓得连跑步都不行了,鹰理所当然是飞行高手,但在挖洞课上却显得笨拙无比,徒劳的花了很多时间,后来连怎么飞翔都忘记了。诸如此类的事情也发生在其它动物身上。这是一个在西方流传很广的寓言,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学生:他们好奇好问,生动活泼,如同各有所长的各种可爱的动物,他们的这些特长为将来事业的成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极大的可能。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保护、培育和发展这些特长。
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·加德纳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
他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语言、数理逻辑、空间、身体运动、音乐、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等七项智能,但是,这七项智能在具体人身上会表现出个体差异。也就是说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,在这方面是“特短”的人,可能在另一方面是“特长”。
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
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。”因此,我们不能对学生的某些短处而耿耿于怀,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。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·瓦拉赫,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。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,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,不料一个学期下来,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:“瓦拉赫很用功,但过分拘泥,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,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。”此时,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,让他改学油画。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,又不会润色,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,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,学校的评语更令人难以接受:“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。”面对如此“笨拙”的学生,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,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,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素质。建议他试学化学。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。这下,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。文学艺术的“不可造就之才”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“前程远大的高材生”。在同类学生中,他遥遥领先。后来,瓦拉赫在化学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。
瓦拉赫的成功
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:人的智慧发展是不均衡的,总有智慧的强势和弱势。只要选择了自己的强势智慧,使智能、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,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。这一现象人们常称之为“瓦拉赫效应”。很多名人之所以有所成就、有所作为,甚至成为大师级的人物,是他们很幸运地在有意无意之间,选择了自己的强势智慧,并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结合在一起了。
事实上,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他独特的强势智慧
教育的重要责任在于帮助学生把它们挖掘出来,发扬光大,以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。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,教师要学会运用观察、展示的手段,注意观察学生的强势智慧,评估学生最突出的智慧表现。幸运之神就是那样垂青于发现并忠于自己强势智慧的人。松下幸之助曾说,人生成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强势智慧,经营强势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,否则,必将使自己的人生贬值。他还说,一个卖牛奶卖得非常火爆的人就是成功,你没有资格看不起他,除非你能证明你卖得比他更好。
有一些很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发现、判断学生的强势在哪里。比如,当学生看到别人做某件事时,他心里是否会有一种痒痒的召唤感——“我也想做这件事”;当他完成一件事时他是否会有一种满足感或欣慰感;他在做某类事情时非常快,无师自通,这是一个重要信号;当他做某类事情时,他不是一步一步去做,而是行云流水般地一气呵成,这也是一个信号。
如果学生在做许多事情时需要学习,需要不断地去修正和演练,而在做另外一些事情时,却几乎是自发的,不用想就本能地去完成这些事情,这就是他的强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