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旧式家谱作为科学研究资料有诸多局限性。比如,伪托名人作为先祖,记载事实往往过于简略;记...
中国旧式家谱作为科学研究资料有诸多局限性。比如,伪托名人作为先祖,记载事实往往过于简略;记载偏重男子一系,忽视嫁出女儿和娶进媳妇等。先生从搜集的大量嘉兴家谱资料中,下大功夫钩稽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。在他的努力下,一幅嘉兴望族间错综复杂的通婚关系图景得以清晰展现,而且全书将望族与嘉兴的人才辈出联系起来,给予肯定。当然,任何一种研究终有缺憾,资料搜寻永无尽头,一个人穷其一生总难完成一项须世代学者从事的研究。先生感慨家谱搜集还不够多,许多孤零的血系还应有联系;除家谱资料外,浩如烟海的集部文献他平时不专门收藏,所以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。《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》一书,除开辟结合人才研究和家谱研究的新路径,提供大量具体事实外,还修正了流传已久的某些看法。比如,中国很早就有“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”的说法。作为一种愿望,为何甘心以五世为限?通过对嘉兴望族的研究,先生梳理出91个血系的“世泽流衍图”,发现最少的世泽流衍有四世,最多的竟达21世,平均达8.3世,由此推断“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”的古老说法并不准确。这种以实证材料检验流行观点的做法,显示了社会科学的作用,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与社会具有不可多得的启发。
从宗法角度来说,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的说法是更有道理的。周宗法讲究的是嫡长子继承制,宗脉是沿着嫡长子的谱系遗传的。以天子为例,天子所在的一宗是大宗,大宗的非嫡长子会从大宗中分离出去,建立自己的小宗,小宗中的非嫡长子也会分离出去建立进一步的小宗。所有的小宗之人,首先需要听奉大宗号令,其次需要听奉五世祖所在的小宗的号令。但再传一代以后,就不需要听奉六世祖所在小宗的号令了。也就是说,在宗法制中,五代以内的旁系,属于一个族群,彼此之间是亲戚。但六代以后,彼此之间就没有宗法约束,是陌生人了。这也就是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的一个社会学原因。网络家谱
先生这两本书取材于历史文献,在优生学理论指引下,着意分析伶人社会群体及名门望族兴盛的血缘依据,有意避开一般人所注重的经济和文化因素分析。这不是否认经济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,而是充分发挥自己优生学训练之所长的明智选择。作为后来的读者,我们在吸收前人学术新知基础上,有必要将经济的、文化的、人事脉络的诸多因素,在伶人社会群体及名门望族兴起过程中的作用给予同等重视,并以具体的、扎实的事实来加以说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