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区青石山街道胡庄村位于新城区的西北侧,有三百多年的历史,但没有一本正规、完整的村志宗...
新华区青石山街道胡庄村位于新城区的西北侧,有三百多年的历史,但没有一本正规、完整的村志宗谱。为了让后代了解胡庄,铭记胡庄的历史,家住该村的姜金水老人利用5年时间编写了《胡氏家谱》。近日,该书编写完工并完成印制。
姜金水今年67岁,家住新华区青石山街道胡庄村,是平煤神马集团五矿的退休工人。4月7日,记者到姜金水家采访,说起编写《胡氏家谱》的初衷,姜金水表示,“我虽然不姓胡,但自幼在该村生活、生长,亲眼见证了胡庄村的发展,所以我有义务去帮助编纂村志、宗谱。”家谱
“委以重任”编写村志宗谱
土黄色的封面上有两张照片,一张是该村的概貌,一张是手绘的村庄图案,上面醒目地写着“胡氏家谱”……这就是记者见到的《胡氏家谱》。该书共133页,被分成26个篇章,有的篇章又有很多小章节。内容涉及胡庄村的历史、文化、发展、名人轶事及胡氏的家训等,全书近十万字。
据姜金水介绍,1998年起,村里就开始着手编写村志宗谱,但都因种种原因没有编完。2010年,姜金水接手此事。“接手时,光材料都足足有一两尺厚。”
编写村志宗谱,说说容易,做起来并非易事。为调查登记,他一家一户地上门寻找、调查。平日里,他口袋里也装着一本用来记录村民家史的笔记本。无论路上巧遇,还是公园晨练,只要碰到要调查的对象,他就会“缠住”不放。5年来,为了编写村志宗谱,姜金水电视少看了,家务少做了,总之,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搭进去了。有人对他说,你这样忙忙碌碌,又没有一分钱报酬,何苦呢?对此,他总是一笑了之。
编写村志宗谱,涉及全村每个家庭。姜金水意识到,要对每位村民负责,工作必须仔细认真,慎之又慎。无论是已故的、在世的,还是出嫁的、到外地工作的,都不可遗漏一个人,也不可弄错一个人的姓名。
在编写过程中,姜金水明白,年代越久远,价值越高。然而当下许多年轻人已记不起自己家族根在何方、祖先是谁。为此,姜金水辗转找到了耄耋之年的老人,让他们回忆全村家庭祖籍地和上代家族成员等情况。
为了早点写出村志宗谱,姜金水经常夜以继日翻阅、挑选、编写材料。虽然姜金水会用电脑,但并不熟练,“因为得过病,左手活动不太方便,不会用两手打写,打字都是用右手的一根指头捣的。有些繁体字不会写了就空着,找别人帮忙。”就这样,近十万字的资料,老人硬是一个字一个字打完了。网络家谱
一个好汉三个帮
近十万字的资料,上百幅展现胡庄村各时期的照片,民俗、村务、人物、变迁,工作浩繁,若只靠姜金水一人,是很难完成的。据姜金水说,在村志宗谱编写之初,村里的几位村民也参与进来,承担起搜集村史材料的工作。
胡宪庭、胡德、胡俊凤等人为了搜资料、找证据,近的到湛河区曹镇乡、宝丰石桥镇,远的到郑州、开封、洛阳,甚至山西大槐树……“他们来编村志宗谱,村里十分支持。”对于老人的义务付出,村党支部书记胡清注感慨道。为了做好这件事,村里成立了编撰委员会,大家分工合作,同心同力。
胡庄村过去没有村志宗谱,很多资料都是空白,随着村里的老人年纪越来越大,了解过去重要事件的人越来越少。“压力很大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”姜金水说,为了收集详细资料,村委会召集村里的老人,采用座谈会、走访等方式,帮助收集第一手资料。得知村志宗谱还有很多资料空白,村里的不少村民都主动帮忙提供资料、积极配合,使这本宗谱中不少家族历史能追溯300多年,登记在册成员竟达10代。
“为了村里的事,大家都很积极。”姜金水说。
2014年8月,《胡氏家谱》第一次完稿,后又几经修改,2015年12月底才最终完稿。2016年3月底,此书印制完成。电子家谱
举办首发式
“现在年轻人知道胡庄村历史的越来越少,编村志宗谱算是替村里做了件大好事。”看过村志宗谱,不少村民说。
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村民的认可,姜金水表示:“能帮家乡和子孙后代做点事,是理所当然,也是义不容辞的。”
因为经费有限,胡庄村村志宗谱目前只印制了200本,为了让更多的村民看到村志宗谱,村里计划在村档案室、文化中心等地放置。
4月3日,胡庄村举行了村志、宗谱首发仪式,邀请不少在外的胡氏族人和村里乡亲参加,让更多人了解胡庄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