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2日,江南顾氏宗亲联谊会一行55人,在会长、无锡市惠山区政协主席顾智杰先生的带领下...
2011年4月2日,江南顾氏宗亲联谊会一行55人,在会长、无锡市惠山区政协主席顾智杰先生的带领下,前往苏州吴中拜谒先祖顾雍、顾野王墓。
从无锡、常州、上海、江阴、靖江各地来的顾氏宗亲,相约在吴中区光福镇光福寺相会。光福寺又名铜观音寺,相传在建寺时掘得一铜观音,故名。为梁陈顾野王舍宅而建。光福寺背靠龟山,山上七层舍利塔前存洗砚池遗迹,亦称墨泉。相传是顾野王撰著《五篇》、《舆地记》时在此洗砚而得名。为善则流芳百世,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他舍宅而建寺的故事。民谚曰:“先有光福寺,后有光福镇。”寺内文物众多,称为“唐宋元明清,从古看到今”,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。寺内主持惠通法师、浙江诸暨人,佛学渊博,曾游历西藏,拜见十一世班禅。
光福寺一侧,建有顾野王寺,与光福寺有廊可通,祠为三间,形制古朴。原祠为二进七间,后四间内壁有顾野王坐像。
宗亲会齐后,即前往吴中区藏书镇穹窿小王山,拜谒顾贵、顾雍、顾烜三贤墓。
座落在苏州吴中穹窿小王山的顾墓,始建于汉,历经吴、梁、陈、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至今,墓前立有三块墓碑。镌有“汉驰义侯顾氏迁吴始祖贵,吴丞相醴陵侯顾雍,梁建安令赠侯爵顾烜之墓。”落款为“嘉庆丙子岁初冬裔孙顾锡周、尚耀、卿云、震云敬立。”左右二块又为顾毓琇书立。右碑立于顾彦成、顾禧父子墓前。此地合称顾氏五墓。
顾贵:安朱五世孙,《吴门表隐》载汉元鼎五年(公元前112年),从路博德南越,更击东越,功封吴侯,始居吴郡横山;河南范县有顾城,贵所筑也。因协助征伐叛汉越人部族有功,受汉封为吴侯,为迁吴始祖,居处于姑苏。网络家谱
顾雍:(168-243年),字元叹,三国时东吴丞相,政治家,进封醴陵侯,位相19年,人称“东吴名相”,精心治国,致吴国兴盛繁荣。
顾烜:南北朝梁吴郡人,任建安令,赠侯爵,著有我国第一部《钱谱》,是中国钱币学创始人。被尊为世界公认的中国钱币学始祖。卒葬小王山,成为“顾氏三贤”墓地。其子顾野王,著有我国第一部楷书字典《玉篇》。在我国原本已散失,但在日本早稻田大学,被藏有视为日本国宝的原本《玉篇》。父子俩同时能在不同的学科,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,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。
小王山顾雍墓的发现,要归功于辛亥元老民国前国务总理、农商总长、陕西省长李根源先生。李先生先修顾雍墓,再葬母亲,重新立石为界,植树护墓。1928年,李根源先生摩崖石刻:“穹窿小王山,一名琴台山,又曰小黄山,穹窿中干也。葬汉驰义侯顾公贵,吴丞相顾公雍,梁建安令顾公烜,宋秘书正字周公南,顾文节公彦成,顾漫庄先生禧,潘氏南渡始祖,清赠刑部郎中王公相,暨吾母阙太夫人,共九墓。刊石记之,以告来者。中国民国十七年九月。前国务总理、农商总长、陕西省长李根源书”。
1986年,85岁高龄的顾毓琇先生夫妇自美国归来,6月21日,邓颖超在北京接待了他们,26日,中央派员陪同顾毓琇先生与三弟毓瑔、长子慰连再赴穹窿,专程到小王山祭拜先祖之墓,照相留念,并深情地携取墓地泥土作为纪念。顾毓琇先生书碑文,在墓前加立墓碑二块,与清嘉庆原文碑并立,形成现今墓前并立三块墓碑的现状。
1987年6月,顾毓琇先生在《续修锡山顾氏支》谱序中写道:“1947年,赴苏州穹窿小王山,亲访吴丞相顾雍墓,见碑文书汉驰义侯顾氏迁吴始祖贵,贵十二世至吴丞相雍,字元叹,封醴陵候,生卒年为168-243。”……雍后十二世至烜、梁建安令,烜子野王,陈黄门侍郎,隋封征西侯。……无锡顾洞阳公支谱,自安朱至野王计三十世,自野王之子允南至沂(归圣)计三十四世,沂知龚州,沂子彦成,字子英,谥文节。彦成子禧,字景范,筑室邳村,表曰漫庄,自号痴绝叟。今顾文节公及子漫庄墓地在顾丞相墓附近,近人李根源(印泉)葬其母阙太夫人时曾摩崖刻石。……1986年度,与三弟毓瑔、长儿慰连再赴穹窿,曾访得顾氏五墓……。1999年12月7日,顾毓琇先生为顾墓有亲笔来信,说“抗战胜利后及解放后二次扫墓,并商得苏州市负责同志同意,建立新碑。但新碑树立时,旧碑发现,有族人献出,故现在新旧碑同立。本人并加新刻顾彦成(文节公)及漫庄小碑。”2000年2月14日,顾毓琇先生为顾墓再次亲笔来信,将保存多年的亲书墓碑照片影印件专函寄到苏州。
顾墓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,一直受到顾氏后裔守祭和历代有识之士的关心和保护。如今却墓地被新墓蚕食,周围杂草丛生。多年来,苏州市政协已屡次提案,要求保护顾墓,重新修复,使之成为吴地历史重要影响的文化丰碑。
2009年6月,我们前去拜谒顾墓时,当时坟莹为土坟,现在已被当地文管部门用水泥封为圆形,墓前三碑依然屹立。我们在墓前排列整齐,献上鲜花,怀着崇敬的心情,向先祖致三鞠躬。临别时,当地村民表示会好好保护顾墓。
下午,我们前往吴中横塘拜谒被顾氏家谱尊为一世祖的顾野王墓。
顾野王(519-581),字希冯,吴郡吴县梓里(今苏州光福)人,南朝梁陈间的大学者。学识渊博,建树广泛,是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、地理历史学家、文学家、书画家、诗赋家、音乐家、教育家。为南朝陈太学博士、黄门侍郎、光禄卿、卒赠秘书监、右卫将军。
顾野王是旷世奇才,一代宗师,又身体力行,戡乱求灾,出忠入孝,人品高尚,道德文章,英明千古。《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像》中依年代先后排在第17位,是吴地历史上一位有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。
顾野王著作丰富,他于梁大同九年(543)24岁时完成的《玉篇》是继《说文解字》后的一部伟大文字著作。在日本流传的唐代《玉篇》的抄本数卷,被定为日本国家级文物。顾野王著《舆地志》三十卷,集汉魏以后二百多家地理书之大成,是全国性地理志和重要的历史地理学经典;《苻瑞图》十卷,《分野枢要》一卷,《洞冥记》一卷,《玄象表》一卷,《陈书》二卷,《顾氏谱传》十卷,《文集》二十卷,《通史要略》一百卷,《国史记传》二百卷,《御览》三百六十卷。晚年悟禅理,舍宅建光福寺。所生五子俱封侯。
顾野王墓,座落在吴楞伽山下,苏州横塘下周村。现因村庄拆迁建为苏州国际教育园。现墓地在园区致能大道北端,苏州职业技术大学校园内。
墓封土直径约十米,高约二米,为与夫人贺氏合葬。墓上散布大石五块,不仅体积大,石质、色彩也不同,显得颇为奇特。墓东侧斜卧的一块长6米,宽3米,平均厚度超过1米,约重三十多吨。北侧平卧一块2米见方的铁褐色石块,依稀可辨镌有清代嘉庆八年(1803)钱太昕所书“陈黄门侍郎顾公之墓。”这些石头据传为陨石,故又称“落星坟。”“落星坟”的传说让野王墓多了几分神秘色彩。据《野王史略传》载:“其塚上有乔松,唐宋间物,也有大石横卧塚上,可坐数十人。石下有金鸡,每阴雨则呼其雏出,游人追则隐石下,探之无迹;塚脉自庚辛而来,想得金气之精,故尔。墓上古木,人取之立病;里人相戒曰:宁可赤脚奔,莫上野王坟。公之威名,千古不磨。”《石湖史略》曰:“墓上有一巨石横卧,可二丈许,石上古松一枝,似盖,湖上望见之,即知为野王坟。”
《吴门表隐》又记载道:“平地起山,穴后一石如屏,旁有石如印,上有古松,祷可疗疾。右有铁佛,唐初得之土中,左有星石如舟,土人相戒云:宁可赤脚奔,莫踏顾公坟。从无人侵一草一木,聚坞支后裔守之。”苏州市政府1963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。1991年重立文物保护标志《顾野王》墓碑一座。(见图)2004年,下周村拆迁前顾墓处于农居、宅基地和菜园的包围之中。
2010年,修缮顾野王墓及周边环境整治,被列为苏州市职业大学成立30周年暨苏工专百年庆筹备活动的实事工程,受到重视,进展顺利。在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下,墓区修复以历史资料为依据,“落星坟”保持原样不动。恢复神道,神道上立顾野王铜像一座(见图)。铜像高2.8米,底座高1.4米,合计高度4.2米。底座上镌刻介绍顾野王事迹的碑文。墓区补栽那棵似盖的松树。顾氏后裔,苏州市文化部门老领导、昆曲专家顾笃璜老先生对铜像设计和碑文盛赞“好极”。
4月2日,时隔二年,当我们再次再来顾野王墓拜谒时,荒草和杂树已不复存在,苏州太湖园林古典建筑有限公司的施工队伍正在进行施工,让我们特别感到欣慰。毋庸置疑的是:“落星坟”对后人有着很大的魅力。在这次修复工程中,野王墓冢现状将原封不动保护起来,墓区将松柏长青,连同各种绿化,整个景观区扩大到占地40余亩的范围。一代宗师、大文豪将安静地躺在绿荫之中。我们一行顾氏裔孙,站在野王公墓前,敬献鲜花,焚香点烛,祭拜先祖怀着对先祖的无限思念和敬意,深深地三鞠躬。
站在“顾氏神道”眺望上方山,楞伽塔、顾野王铜像,“落星坟”掩映在苏州国际教育园区的青山绿水、苍松翠柏之中,成为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线。彰显和谐融合、宁静致远的文化魅力。
饮水思源应铭记先祖功德,泽远流长当垂训子孙孝贤。我顾氏后人当行孝悌之心,凝爱国之情,传承先祖忠孝 爱的家风和顾氏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,开拓创新,与时俱进,继往开来,谱写新的篇章,为国家民族多作贡献。